硬件钱包大猎杀:盲区之外,从购买到激活的全流程安全手册
作者:Web3 农民 Frank
试想一下,你是一名耐心的 Holder,熬过漫长熊市,终于把辛苦屯下的 BTC 从 CEX 提入刚买到手的硬件钱包,感受到资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安心。
两个小时后,你打开 App,钱包被清空。
这不是假设,而是刚刚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有投资者在京东买了台硬件钱包,并将自己屯的 4.35 枚 BTC 存入,殊不知这台设备早已被诈骗者提前初始化、生成助记词,并塞入假说明书,引导用户按陷阱流程链接手机 App。
换句话说,在用户激活钱包的那一刻,它就已经属于黑客了。
遗憾的是,这并非个例,近期已连续发生多起在抖音、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购买硬件钱包,从而导致被骗甚至资产清零的案例,如果仔细拆解近期类似的安全事件,就会发现一条围绕硬件钱包销售环节成熟运作的「猎杀链条」正在悄然成型。
一、猎杀小白的「二手」灰色链条硬件钱包作为私钥在「完全离线环境」下生成的设备,理论上只要妥善备份助记词,日常使用的安全等级几乎是天花板级别,这也是绝大部分 Web3 玩家日常所接触的科普话术。
然而,现实中的风险往往不在设备本身,而在购买与激活环节。
长期宣传下,许多投资者很容易形成一个简单的认知公式:「硬件钱包 = 绝对安全」,这种心理暗示让很多人拿到设备后,忽略了几个关键前置条件:
设备包装是否完整、封条是否异常;助记词是否必须自己生成;激活信息是否验证为「首次使用」......于是,很多用户一拿到硬件钱包设备,就迫不及待转入资产,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诈骗者可乘之机。
无论是之前抖音购买硬件钱包使得 5000 万加密资产被洗劫一空,还是最新这起京东购买 imKey 硬件导致 BTC 清零,无一例外,所有问题都出在购买与激活环节。
国内电商平台上的硬件钱包售卖,已经浮现出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
按理说,国内对加密货币一直保持高压态势,早在 2014 年,电商平台就对加密货币直接禁售,而 2017 年 9 月 4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更明确要求国内平台不得提供涉及加密货币的交易、兑换、定价、中介等服务。
从字面看,「中介等服务」已足够宽泛,硬件钱包这种存储私钥的工具理论上处于禁售灰色地带,因此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一直以来都不支持任何「涉币」 类关键词的检索。
- 火星区块链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