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哈佛耶鲁入场,顶尖名校里的加密江湖
撰文:Yanz,Liam
2025 年 8 月,比特币价格跨过 12 万美元,昔日的“边缘资产”再次被推上了主流舞台,而这股推动力量,不只是华尔街的对冲基金,还有常春藤校园里那些最保守、最精明的资金管理人。
8 月 9 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 13F 文件披露了一个令市场侧目的细节:哈佛大学捐赠基金(规模约 532 亿美元)在 2025 年第二季度持有价值 1.16 亿美元的比特币 ETF(IBIT)。这一持仓位列其第五大投资,仅次于微软、亚马逊、Booking Holdings 和 Meta,甚至超过了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与 Nvidia 的仓位占比。
哈佛并非孤例。
布朗大学、埃默里大学、奥斯汀大学均已公开披露加密货币头寸。
这些象牙塔里的“守财奴”开始拥抱加密货币并不是一时冲动,只是一次多年布局的水面浮现。
名校的资本、人才与技术,早已在加密行业深处扎根。
只是这一次,它们被推到了舞台前。
在泡沫破灭中投资加密2018 年,加密货币行业的至暗时刻。
伴随着 ICO 泡沫破灭,全球加密资产市值蒸发逾 6300 亿美元,跌至不到 2000 亿美元,比特币跌至 3000 美元,以太坊跌至 80 美元,散户投资者纷纷离场,加密货币被贴上了"庞氏骗局"的标签,连 Facebook 都宣布禁止加密货币相关广告。
就在这个人人避之不及的时刻,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却做出了一个似乎“违背祖训”的决定。
在传奇投资人大卫·斯文森(David Swensen)的领导下,2018 年 10 月,耶鲁大学联合哈佛、斯坦福等顶尖院校,向刚刚成立的 Paradigm 首支 4.5 亿美元加密基金进行了投资,这只基金由 Coinbase 联合创始人 Fred Ehrsam 和前红杉资本合伙人 Matt Huang 创立。同时,耶鲁还参与了 a16z 设立的总额 4 亿美元的首支加密基金。
事后回看,这笔在低谷期的投资,不仅影响了 Paradigm 和 a16z 的发展轨迹,更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加密行业的历史进程。
按原计划,Paradigm 将 60% 资金投向加密资产,40% 投向加密初创公司的股权。然而在获得资金后,Paradigm 选择了一步险棋——通过投资的交易平台 Tagomi 大举抄底比特币与以太坊,比特币建仓成本约 4,000 美元。仅数月后,2019 年上半年比特币价格便一度突破 1 万美元。
对于大学捐赠基金而言,当时既无法直接购买比特币,又没有合规的 ETF 产品,让 Paradigm 代为持有加密资产,算是一种“曲线入场”的策略,即便出现亏损,基金会也能在合规与责任层面实现风险隔离。
当时 Matt Huang 究竟是如何说服耶鲁基金投资一只新成立的加密基金去投资加密货币,似乎一直是个谜团。
- 火星区块链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